采用可持续的化肥减量技术措施提高土壤质量是当前全球农业绿色化生产的客观需求。在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的休闲期间引种豆科或非豆科填闲作物,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地表覆盖保护土壤,并吸收多余矿质养分减少淋溶污染,另一方面在其生长一定时间后可以翻耕还田以补充土壤养分供应,起到绿肥效应。与传统裸地休闲相比,引种填闲作物具有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养分循环、提高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控制土壤侵蚀以及抑制杂草生长和病虫害等多种生态效益。填闲作物残余分解过程直接改变了土壤碳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过程,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这一关键过程决定着填闲种植系统多种生态效益的实现,然而其内在作用机理尚不清晰。王俊教授团队近日与广西大学周勋波教授团队合作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撰文,系统综述了填闲作物生物量和质量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加深了对填闲种植系统土壤质量提升和固碳减排功能形成机制的认识。
该成果受中科院西部之光“西部引进人才”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31570440、31270484)资助,已在中科院二区Top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我校2020届博士毕业生Ihsan Muhammad为第一作者,王俊教授和周勋波教授为通讯作者。
填闲作物生长和终止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对填闲作物残余翻压、分解、养分固定和矿化的调控过程
填闲作物对土壤丛植菌根(AMF)、真菌(Fungi)、真菌细菌比(F:B)、细菌(Bacteria)、革兰氏阳性菌(G N bacteria)、革兰氏阴性菌(G P bacteria)、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比(Gp:G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MBC:MBN和总磷脂脂肪酸(TPLFA)的影响
题目:Regulation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mass to mitigate soi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来源: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2.868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