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环境变迁与自然灾害研究团队学术交流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4-12-20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2024年12月19日,环境变迁与自然灾害研究团队学术交流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516成功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临沂大学的于禄鹏教授和郇秀佳博士,共同探讨最新的学术成果与研究进展,会议由团队负责人张玉柱教授主持。

活动伊始,与会师生参观了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参观过程中,张玉柱教授详细讲解了实验室的核心设备及其应用。参观结束后,学术交流会正式拉开帷幕,由张玉柱教授主持,我校众多师生踊跃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张玉柱教授主持会议

首先,临沂大学于禄鹏教授做客西北大学创新论坛第一千八百四十六讲,并作了《释光测年在古环境与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的精彩报告。于禄鹏教授从释光年代学原理流程到高分辨率、多粒级、单颗粒光释光测年,再到便携式释光仪的最新进展,系统梳理了释光测年技术的原理、突破与实际应用案例。在高分辨率释光测年的部分,于禄鹏教授分享了在考古遗址、黄土-古土壤层、洪水沉积等高分辨率采样过程及经验,指出该技术不仅能够精确反映沉积速率,还能为古环境重建提供重要指标,帮助发现沉积间断现象。在单颗粒光释光测年技术中,于禄鹏教授阐明了不同类型测年结果的对比,指出该技术具有识别沉积事件和提高测年效率等优点。此外,于禄鹏教授还介绍了便携式释光仪的最新发展,详细讲解了仪器的工作原理、自制仪器的构造及其应用,尤其在地层划分、年代估测、沉积间断快速判定和气候指标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现场师生的广泛兴趣和热烈讨论。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便携式释光仪器的价格、湖相沉积年代可能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验证年龄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于禄鹏教授作报告

农业起源是地球科学、考古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郇秀佳博士作了《稻作农业起源与史前人类活动空间变化研究》的精彩报告,她聚焦于稻作农业的起源及史前人类活动空间变化,从多个视角全面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核心问题。郇博士首先围绕水稻起源的学术争议,详细阐释了植硅体的定义与研究价值,深入剖析了水稻扇形植硅体研究的瓶颈和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结合团队的研究成果,她进一步解析了水稻驯化过程的重建及农业传播的时空模式。在报告的最后,郇博士分享了团队在疫情期间围绕胡焕庸线开展的研究成果。基于中国考古遗址的14C数据库,利用14C总和概率密度、核密度和分布质心等方法,量化了史前人类活动的时空变化,为农业起源的分布模式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提供了定量、连续的证据。报告内容严谨翔实,富有启发性,赢得了与会师生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

郇秀佳博士作报告

学术交流

近年来,张玉柱教授领衔的环境变迁与自然灾害研究团队聚焦于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及黄土高原等区域的环境变迁与人地关系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在研讨交流中,张玉柱教授介绍了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环境考古方面的最考古进展;团队成员周晋鹏分享了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流域末次冰盛期以来风成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研究;曹鹏鹏围绕乌兹别克斯坦卡塔库姆·库姆拉里沙漠沙丘,探讨了沙丘发育与演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李孟停以黄土高原南部西头遗址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沉积序列记录的环境演变及其人地关系。在交流中,马志坤教授、于禄鹏教授与郇秀佳博士,对研究思路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陕西考古博物馆是中国首家考古专题博物馆,全面展示中国与陕西考古的发展脉络,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让公众走近考古、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下午,与会人员参观了陕西考古博物馆。参观过程中,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马志坤教授详细介绍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再到夏商时期、先周文化以及周原遗址的各类文化遗存。他深入讲解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并结合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内容,为在场人员呈现了丰富的考古知识。此外,马志坤教授还重点讲解了杨官寨、芦山峁和石峁等遗址在陕西地区古代都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研究价值。通过此次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展示与马教授的生动讲解,大家对文化演变及考古发现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环境变迁与自然灾害研究团队合影

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会促进了学术思想碰撞,推动了环境变迁与自然灾害研究的深入交流和跨学科融合。于禄鹏教授和郇秀佳博士分别深入探讨了释光测年技术、稻作农业起源等热点问题,分享了前沿研究与创新思路,为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和加强学术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实践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